文章内容
当前位置: 首页 >> 党建思政 >> 主题教育 >> 正文
聆听时空回声,感受厦大心跳丨古色古香建南楼群,一砖一瓦嘉庚精神
发布时间:2024年04月08日 10:00 点击数:

母校的钟声悠悠不断

隔着一排相思树

淡定的雨雾

从四十年代的尽头传来

恍惚在唤我,逃学的旧生

骑着当日年少的跑车

去白墙红瓦的囊萤楼上课。

——余光中《浪子回头》


听丨建南钟声


2AE38

厦大钟声


诗人余光中曾这样深情描绘了记忆中的厦大钟声。钟声响起,如同历史的使者,见证了厦园百年来的沧桑变迁,陪伴着每一位在校师生的日日夜夜,成为他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。


但亲眼看过钟声来源的应该都不多吧。


厦大的钟声源头就是建南大礼堂的屋顶,专职敲钟的一对夫妻在这里每天坚守岗位,给学校带来最纯正的钟声报时。厦大钟声从早上6点30分到晚上6点20分,校园内一天共有19次钟声响起,从不懈怠。




厦门大学敲钟的传统已逾百年,而最早的那口大钟是校主陈嘉庚在1919年的冬天,在他的老家集美打造而成的,即使在抗战时期内迁长汀,钟声也没有停,它见证了厦大迁往长汀的抗战史。当时的学生、现已故的厦大教授潘懋元说:“当年在长汀,很多人根据厦大北极阁的钟声判断时间。”一百年来,从长汀到如今的建南,即使岁月更迭,钟声却从未停滞,厦大也是全国唯一仍然保留着以钟声作为师生作息提示的高校。


如今正在使用的钟,是厦大八十周年校庆时所铸造的。钟不同,但学子心中的钟声不变,每一声悠扬的钟声,都如同历史的涟漪,在建南楼的古老石壁上泛起层层回响。这钟声,穿越了岁月的长河,承载了无数厦大学子的青春回忆。


忆丨嘉庚情怀


1950年代建设中的建南楼群

1951年陈嘉庚巡视建南楼群工地(左)建南楼群(1956年)(右)


在厦门大学嘉庚建筑风格中,建南楼群尤为巍峨壮丽,乃陈嘉庚先生倾毕生心血所铸之瑰宝。自1921年4月6日,厦门大学峥嵘初建,时光流转至1950年至1955年,陈嘉庚先生归国,重燃对厦大之热情,启动新一轮的五年建设,亲自指挥,每周都要乘普通小渡轮从集美来到厦大工地“办公”,指挥安排图纸设计、施工进度、经费调拨,并协助解决各种问题。他游说其婿,爱国华侨李光前,慷慨解囊,捐资六百余万港币,共襄厦大扩建之盛举。


同时陈嘉庚先生是一个有自己的建筑理念和见地的人,充分利用地形之优势,不再受群贤楼轴线之束缚,打造出半月环绕之独特布局。由陈嘉庚先生亲自督造,可以说是陈嘉庚先生拄着手杖踏步“走”出来的,倾注着艰辛的汗水,才有建南楼群于厦大海滨拔地而起,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,镶嵌在碧波万顷之中。


2018年建南楼群全景

建南楼群总平面图


建南楼“一主四从”,成义、成智、南安、南光,以及那座宏伟的建南大礼堂,依山面海排列成半月状,借山势而筑。楼前建有一个可容纳两万观众的椭圆形大运动场。厦大嘉庚建筑的楼名不是出自典籍,就是出自故乡地名,这在传承嘉庚精神的陈嘉庚女婿李光前身上也是如此:李光前祖籍为福建南安,故有了南安楼之名;而成智楼、成义楼以其大儿子李成义、二儿子李成智的名字命名,一方面间接纪念捐资建校的李光前先生的贡献,另一方面也期望其后代能继承父志。而“建南”大会堂则是与集美学校的“福南”大会堂相呼应,两者合起来即是“福建南部”,寓意厦门大学和集美学校是福建南部教育基地。


建造之时,陈嘉庚曾说,“我要让外国的轮船一进厦门港,首先就看到一座中国的大学。”话语中透露出一只自豪感。因此建南楼群不仅是厦大建筑的典范,也是厦门港口风景城市的地标性建筑,它向人民显示出一个崛起的民族,一座由陈嘉庚先生亲手打造的“南方之强”学府!


嘉庚建筑

建南楼


建南楼群在2006年被评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,之后入选首批“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”名录。不仅是厦大标志性建筑,更是嘉庚风格的典范之作,“穿西装,戴斗笠”。


在成义楼、南安楼、南光楼和成智楼这四座楼中,我们可以看到其结构和形制的基本相似。它们均为3层石木结构建筑,平面布局呈现出内廊式的特点,墙体坚固耐用,由花岗岩条石精心砌筑而成,角柱装饰着独特的“出砖入石”技艺,采用特细加工的白色花岗岩与釉面红砖交错砌筑,形成彩色彩角柱;屋顶的双坡顶、马鞍脊设计独特设计,楼面最初为木结构,上铺红色斗底砖,被人们亲切地称为“嘉庚瓦”,古朴典雅;山墙上开有拱形窗,每一处细节都彰显了匠人的精湛技艺。


嘉庚瓦

建南楼群镶嵌红砖图案隅石

吊筒(左)飞檐(中)垂灯(右)


从建筑元素上看,传统闽南风味的燕尾脊、红砖墙与西洋风格的高石柱、花窗套融为一体;选材用工上“凡本地可取之物料,宜尽先取本地生产之物为至要”。完美融合了中国传统建筑美学与西方现代设计理念,展现了东西方文化的和谐共融,每一砖一瓦,每一梁一柱,都诉说着厦门大学的历史与精神。


上弦场,厦门大学的主体育场,是一座322000平方米半椭圆形的宏伟大运动场,巧妙利用地形差异砌筑25级别台阶,构建了可容纳20000人的看台。因其独特的弧形轮廓,宛如夜空中的上弦月,故得名。在甲午时期,这里曾是水师们砺剑的练兵场,将士们激昂的动员演说与必胜口号仍仿佛在空中回荡。

竣工时,校方征集对联,要求融入“上弦”二字,最终由著名学者、书法家虞愚先生题下“自饶远势波千顷,渐满清辉月上弦”之联,既描绘出场地的辽阔,又寓意着学子们如弦月般不断进取的精神。这副对联至今仍镌刻于主席台上,见证着历代学子的奋斗与成长。


“自饶远势波千顷,渐满清辉月上弦”


建南舞台


陈嘉庚在建南大会堂举行的庆祝校舍落成典礼大会上讲话(1955.06.11)


建南楼群是嘉庚风格建筑的集大成者,而建南大会堂作为其中的标志性建筑中西式结合,挺拔而壮观。上课钟声从这里敲响,文艺晚。会在这里举办,校庆校典亦在此进行。


整体建筑左右对称,前部为四层巍峨门楼,后部则为壮阔的大会堂主体,体量宏大,屋顶采用双翘脊重檐歇山顶设计,脊尾形似燕尾,两翼则延伸为半个歇山顶,尽显传统与现代的完美融合。前楼正立面屋顶垂珠彩帘点缀,绿色琉璃瓦熠熠生辉,与花岗岩墙身相映成趣,展现出中西合璧的独特魅力。中部四层与两翼三层错落有致,空间感极强,凸显出建筑的层次美。四层特设外走廊,凭栏远眺,南太武山与厦门港湾美景尽收眼底,运动场上健儿英姿亦一览无余。


建南大礼堂立面透视图


主入口门厅,四根精雕细琢的爱奥尼式圆形花岗岩石柱巍然耸立,柱高8米,线条流畅,柱础高1米,与长方柱础巧妙结合,营造出宏大而和谐的空间感。正立面门、窗楣及柱上浮雕、凹雕彩帘图案繁复精美,廊后三开间大厅辉绿岩圆形凸线“门贴脸”与紫红色对开大门相映生辉。门厅外墙柱间,白色花岗岩玫瑰石窗图案别致,圆形与八角形窗洞交错,窗套图案变化多端,巧妙运用浮雕、透空雕、板园雕等手法,充分展现闽南石雕艺术的精髓。其余配房则开设长方形石窗,线条丰满,雕琢精细,既朴实大方又不失雍容气派。

建南大礼堂柱式(左)建南大礼堂挑檐(右)


整个大会堂总共可容纳5000多观众,是当时国内最大的礼堂,堂里原配的木椅采用的是南洋一种特有的木料,六七十年来依然牢靠如初。大会堂内部地面为倾斜式,中间柱跨30米,左右各有5米宽的柱廊,首层和二层楼梯设在舞台两侧和前楼外左右两侧,由于舞台设计尺寸不足,连续三次返工,将舞台尺寸扩大退后。因海边风大难于确保结构安全,原人字木屋架,改用钢构屋架,跨度达30米,采用芬克式桁架13榀,每榀重5吨多,安装时利用“拖杆支撑起吊法”

建南大会堂钢屋架


2014年4月11日,厦门大学原创校史剧《哥德巴赫猜想》首次在建南大会堂上演,让以陈景润学长为代表的科学精神在厦大代代相传,光照后人。一句句熟悉的台词,一声声亲切的呼唤,一次次精良的打磨,当建南的舞台上,再一次响起悠扬的乐曲,这里是我们的殿堂,这里是艺术的盛宴。


厦门大学原创校史剧《哥德巴赫猜想》


故事至今


如今,厦大建南楼群被赋予了更加浓厚的意义,它不仅仅是厦大嘉庚建筑的象征,更承载着厦大学子的日常生活,上弦场上运动的身影,建南大礼堂中话剧的回响,南光上课的人群,厦大建筑的故事未完待续……



在厦大的另一隅,嘉庚楼群静诉学术与理想新篇。那里,又将上演怎样一段令人期待的故事?



文字|谢慧敏,王雅静

排版|谢慧敏

图片资料来源|《厦门大学嘉庚建筑》
《厦门大学校园建筑赏析》《陈嘉庚传》《厦门大学百年建筑》



Top